Saturday, November 26, 2011

怀念陈世家老先生

陈世家老先生是龟咯港脚耕文学校现任董事长陈树藩村长的令尊,是当地一名受人尊敬的耄耋元老。他把一生的岁月都贡献给了耕文学校,见证了学校的沧桑史,背负起维护与建设耕文学校的责任,鞠躬尽瘁,尽心尽力,任劳任怨,无怨无悔,退休后更嘱咐唯子接任学校的工作,继续其任务。十月中旬陈老以88高龄寿终正寝,让人感到惋惜,也使龟咯港脚折失了一位受人景仰,德高望重的长者。

陈老13岁时从中国南来,逐定居于龟咯港脚。由于任职耕文学校创办人叶耀彬的文牍,而耕文学校当时正从渔村内外迁,陈老乃以16岁的稚龄,被推荐进入学校董事会,从此就没有间断的服务耕文学校超过半个世纪,把一生全部都奉献给学校。

我在1993年调任耕文学校的校长,是时陈老已把服务学校的担子交付予唯子陈树藩村长。陈村长当时任职家教协会,与已故陈安辉董事长紧密的配合,任劳任怨为学校贡献了不少的力量,而陈老仍然以长辈兼学校顾问,为学校的发展与改进,提供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也贡献了许多宝贵的力量。耕文学校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更在我的建议下,把礼堂命名为“世家礼堂”,表扬老人家对学校的贡献。

我在耕文学校的那几年,陈老先生几乎每隔一两天都到学校来与我聊天,他有如父执的嘘寒问暖,又如父辈的关怀备至,更象长辈的指示,让我获益匪浅,而且在他的大力协助下,一项项的建设不断的注入:礼堂的维修、全笨珍首间冷气电脑室、首间冷气教师办公室、视听室、王学海图书馆、王明路等等,都在陈安辉董事长与陈树藩村长,配合全体董家教,一一在这所微型却建设齐全的海上学校落实,致使学校成为海峡时报在当时唯一大篇幅报道的华校,也引发了后来香港电影公司到来拍摄记录片,日本宫崎县中小学生特地组团前来参观,许多学校派代表到来参观。也因为耕文学校董家教对教育的无私奉献,学校也曾经在1988年获教总颁发第三届林连玉精神奖。除此之外,耕文学校更举办了数次的大专生下乡服务,来自南方学院与马大的大学生,都曾经来过龟咯港脚服务,开启了大专生服务的潮流。

陈世家老先生把我当子侄辈看待,在耕文学校任职时,逢年过节,老人家会来学校邀请我到他家用餐,宛如家人一般,而陈树藩村长与我也宛如兄弟般的感情,让我们都能很亲切而且非常紧密的配合,除了建设学校,也共同肩负起渔村的建设,是时,渔村简陋的木板桥路也在村长的策划下,逐渐改成今天的钢骨水泥,坚固的洋灰板桥。

高龄的陈世家老先生本来是非常的健康,年前因为不小心跌了一交,从此健康每况愈下。1012日我从土耳其旅游回来,还未踏入家门,就惊闻他被紧急送入笨珍政府医院,于是马上到医院探望,当天下午,老人家就撒手西归了,从此一位让人景仰,德高望重的长者,就永远离开了我们,前往西方极乐世界,留下了让人怀念的尊敬。世家叔,你一路好走,我们永远会记得你,永远怀念你!

(刊登于27-11-2011星期日《星洲日报》《大柔佛》版《永垂不朽》栏)

临教新旧合约的纷纭


教育部最近宣布临教的聘用从一贯的雇佣合约 (Contract of Service) 改为服务合约 (Contract For Service),一时引起了烦嚣闹喧,议论纷纷,也让雪隆逾千位临教发出怨言。吉隆坡冼都华小的王鸿财董事长却认为,临教在新合约虽有得有失,福利比以前的好。另一名在坤成二校执教的临教,也觉得新合约的情况没有想象中的严重。而直辖区教育官员在对华小临教作汇报时,也强调新的服务合约优点多,临教将会被安排受训、享有医药福利、不会突然被停职,而且薪金则是不减反增。

可是,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却说,新合约是教育部与公共服务局拟出的折衷方案,即不会辞退临教,不过会削减临教约200令吉的薪酬,也就是说,薪酬会被削减。副部长也说,更改合约后,公共服务局才愿意拨款提供培训课程予超过两年年资的临教,以处理解雇临教事宜。我国教师总会也针对新合约事件发表文告,强烈抗议教育部漠视临教的贡献,实行不合理、不人道的措施,剥夺临教应享有的福利。

柔佛州华校州督学李銮增也认为,新合约确实有损临教的福利。他也证实,在新合约下,临教的薪金下调、没有服务与生活津贴、没有公积金,确实是有损福利。对于新合约事件,董总也同样发表文告,坚决反对教育部实施不公平对待临教的措施,指临教新聘约将加剧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董总认为,教育部突然转换临教聘约,对临教实行不公平措施,似乎是一项裁减临教或致使临教辞职的措施,只会制造恐慌和不满。

突然冒现针对新合约两极化的说明,虽然让人有扑朔迷离的疑惑,不过可以让人肯定的事实是,华小长期都要面对严重的师资荒、华小长期都需要临教的服务、临教对华小有不可磨灭与忽视的贡献、有关当局忽视了临教存在的因素与解决的需求、教育部似乎有意无意不认真去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也即因此就会让人质疑,长期不获得解决的华小师资荒,是人为的刻意还是人为的疏忽,是政策所导致的,还是政治的介入?

临教制度相信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尤其是教育部长期让这种以临时雇员来从事教育专业的制度存在,让莘莘学子长年累月交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临教去授课,然后又强调要将教育制度专业化,并提升教育到国际水准,又强制合格教师必须预先接受师训才能授课,却又大量在华小采用临教来授课。感觉到我国的教育制度似乎有双重标准的存在。

教师这行业现在已显然不如之前那么的吸引人。年轻人不再把教师这行业列为理想的职业,之前的舆论也曾经触及华校教师女性化、男教师锐减、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行业。如果教育部继续实行各种苛刻的条件与措施,相信总会有一天华小再也找不到有人要去当临教。

教育部应该做的事是将所有目前还在服务的临教都无条件地纳入师训班,让彼等都成为合格教师,解决华小师资长期的短缺。另一方面,日后所有申请成为临教的合格青年,都应该自动可以参与师训的培训,如此一来,除了能够提升教师的士气之外,也可以吸引有志献身教育的青年加入教师这行业。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之本则在与立德树人。华小为我国培育了无数的人才,是我国重要人力资源来源。有效地解决华小的师资荒,让莘莘学子能够接受更完善的教育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也是落实首相不断提倡“以民为本,绩效为先”的一个马来西亚理念。

(刊登于27-11-2011星期日《南洋商报》言论版《教育视》栏)

Saturday, November 19, 2011

全日制教育体系的到来

我国的政府对于推行全日制的教育体系向 来都不遗余力,可惜次次都是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2007年时,时任首相的阿都拉就曾经建议过,让所有的学校都实行全日制,把放学的时间延长到下午4 点。如此一来就可以缩短学生在家的独处时间,确保这些学生能得到更安全的保护。当时会有这样的倡议,是因为社会治安不靖,发生了许多儿童被拐带、失踪与遇 害的事件。

全日制不是一项新鲜的课题,2000年的预算案中,就已经倡议把所有的学校改为全日制,可是最后也只是空雷不雨。到了2005年,时任教育部长的希山慕丁再次提起全日制的课题,当时还统计了实行上下午班学校的数目,准备要落实全日制。

到 了2007年,教育部又在年初时推出的“教育发展大蓝图”里面,再次倡议要在2010年把全日制的小学,从86%增加到90%。不过,后来也不了了之。虽 然如此,绝大部分的家长们对于全日制都表示支持,也引起了民间的关注,反应相当的热烈。家长们都乐观其成,只可惜教育部次次都让家长们失望,次次都让计划 胎死腹中。

最近,关于全日制上课的课题又再传开。副教育部长也公开 表明,明年新学年开始会进行“试验式”的全日制教学。学校施行全日制体系,或是半日制孰优孰劣,见仁见智,当然利弊都会有。而许多国家都实行全日制这种教 育体系,这也是事实。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全日制应该是利多于弊。今天大部分的家长都是职业人士,全日制让孩子们可以配合父母下班时间才下课,自然对家长是 方便了很多。家长也可以心无旁骛的专心工作,不必担心孩子们下课时候的交通问题、回家的安全问题、单独在家的安全问题。家长也不必担心孩子的餐膳问题、在 外面游荡、结交坏朋友、流连在网咖沉迷在电玩中、或流连于不良的场所而导致染上毒瘾恶习等等。

全 日制对家长来说,除了可以遏制社会问题的发生、确保学生的安全外,也解决了部分生活上的问题。学校有教师的专业督促、监视与指导,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 团体生活而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与体会,有更多的时间温习功课,自然会提升成绩。在社会层次方面来说,也避免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所以,家长们对于这项有利 无弊的措施,实在是应该支持。

教育部要落实这个体制是有相当的难 度,尤其是常年累月饱受硬体设备不足的华校,更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长久以来很多在大城市的华小就面对学生人数爆满的问题,导致教室方面的不足,致使 一些学校必须实行上下午班制度,或两校共用校舍。要落实全日制,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室必须足够,如此一来,许多学校就必须扩建或增建。向来华校的建设都 还须依赖董家教与华社的资助,如今为了要落实全日制,是否这笔庞大的建设费一样也要套在董家教与华社的身上?如果是如此,那将会是华社的一个非常沉重的负 担。

所以要落实全日制,还须从长计议,仔细筹备,如果象之前教育部推出的的许多计划一样,仓促行事,匆忙落幕,结果都是昙花一现,最终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那还不如不实行。

(刊登于20-11-2011星期日《星洲日报》《大柔佛》《大家谈》版)

Sunday, November 13, 2011

跨过半世纪的教师会

笨珍华校教师公会日前假民众学校举办60周年会庆、欢送荣休会员、祝贺荣膺会员,以及筹募活动基金联欢宴会,场面非常热闹,获得了各界嘉宾,杏坛新知旧雨热烈出席,可喜可贺。我也获得主席黄燕璇校长盛情切切的邀请,无奈健康出了问题,无法出席。

黄燕璇校长是在我卸下教师公会与校长联谊会主席的时候接手的。当时我被调派到龙引掌校,属于外县,不方便继续担任要职,乃要求她接手。然而,后来虽然我被委为会务顾问,在退休之际竟然被通知已不再是会员,变成完全不属于任何教师会的教师,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事,也是我认为已经丧失参与活动的资格。黄校长非常能干,为人也非常的热情,公会在她的领导下,不但会务蒸蒸日上,而且还把我当年提倡的许多活动,诸如颁发会员子女奖励金等的活动,越办越好。

我国各地教师公会的成立,最早的时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30 – 40年代。当时成立的宗旨,不外是联络同道感情,谋求同道福利的联谊性质组织。后来,在1951年初,英殖民政府通过了一份叫着《巴恩报告书》 ,建议把华印学校改为国民学校,迫使华校的教师们不得已要团结起来寻求对策,而教师总会,也就在当时应厄运而诞生,各地也纷纷发起组织教师公会。

笨珍华校教师公会,也在这种情况下,由黄伟强、曾纪礼、黄奋强与丘林容联合发起于1951105日筹组并成立。过后黄伟强与丘林容等前辈,为了集中与扩大组织,乃倡议笨珍华校教师公会与新山三区的教师公会即新山、哥打丁宜与丰盛港这三区,联合成立柔南华校教师公会,由王秀岩校长出任主席一职。柔南华校教师公会现在仍然是这三区的教师会,而笨珍华校教师公会则回归本县为地方上的教师服务。印象中曾经担任过笨珍华校教师公会主席的有黄伟强、曾纪礼、邝华庚、郑兴宗、翁绍东、张维民、陈庆亮、吴春福、何秀榕等,希望没有被遗漏,也希望能给予指正。屈指算算,笨珍华校教师公会都已经跨过半个世纪,在笨珍来说,是一个颇有历史的组织,我是应该向她喝彩。

教师公会成立的宗旨,除了是联谊与谋求会员福利之外,显然的,也应该配合时代的需求,领导教师朝向争取与维护母语教育为基本人权,基于合理的要求、合法的步骤、坚决的态度,为同人谋求教师的福利,发扬中华文化,同时争取华文教育的平等地位。我记得我在任的时候,适逢华团诉求要求民间的签名支持,让我有机会经历过一些毕生难逢的经验,现在回忆起来,实在是应该把这些学校的创办史都收集起来,让后辈可以参考。笨珍现在拥有1所华文独立中学,25所华小,虽然大部分都是学生人数不多的学校,却仍然默默在各角落,为中华文化播种,教育着我们的下一代。在这些学校中,有创校历史最悠久,创于1921年的文律乐育学校,创于1922年的培群学校,也有创于近期如1963年的北干那那育民二校,更有一些消失在历史洪炉里的华校诸如尊孔、新生、崇实、平民、南强、华侨等。如果这些学校的历史不被收集起来,恐怕很快就会烟消云散,永远消失在历史里。

我想,以我这个退休闲暇在家,还多少会写些文章的教师,应该是责无旁贷吧。希望接下来可以访谈的口记历史的记录与收集历史照片,可以把笨珍华校的沧桑史逐所记录下来,这是一个愿望。

(刊登于13-11-2011星期日《星洲日报》《大柔佛》《大家谈》栏)

透明机制防高价采购

《2010年总审计司报告》出炉,即刻引起哗然,很 多人质问,为何每年都会有问题,很多 政府部门仍然不断涌现弊端,可是,似乎每一年都没事,确实让人质疑。所有的政府部门都必须根据既有的条规与机制来采购,而这些条规其实都非常完善与仔细, 我熟悉的就有《财政部指南》(Arahan Perbendaharaan), 还有《财政程序法令》(Akta Acara Kewangan),里面非常详细阐明各类采购、核查、登记与库存等的手续。

如果每一个公务员都仔细按照条规来办事,而且每一个采购都必须通过报价的手续,应该不会发生有天价的事情。因此,这就值得有关当局去调查、研究及分析,到底是在哪里出了纰漏,是制度出了问题,政策有不妥的地方,还是有贪污的因素存在。

价格对比无需专业技术

国 家总审计司安比林指该报告揭发各部门、机构出现的各项问题或错误,如果涉及贪污,反贪污委员 会应针对问题,展开全面调查,惟并非所有部门都涉及贪污。不过,他认为报告中揭露政府部门的采购问题,大部分是因为负责的官员可能缺乏技术专业或没妥善监 督采购程序而致;如果怀疑其中存在犯罪或贪污问题,就交由警方或反贪会调查。

目前反贪会已针对总审计司报告内容,开档调 查36宗案件。总审计司希望,如果有关问题或错误是 因公务员严重疏忽,各部门总监也要进行调查,并对犯错者采取纪律行动。显然的,这位勇于揭露各部门纰漏的总审计司是希望报告的焦点,在于如何确保政府部门 与机构遵守所有条例,达成计划的原定目标,并不会出现任何负面课题,如浪费、挪用公款等。不过,如果犯了错误而没有给予纠正并施以适当的惩罚,相信同样的 过失,仍然会在来年里出现。

如果说,负责采购的官员可能缺乏技术专业或没妥善监督采购程序,导致价钱过高或货不对办,相 信 很多人都不会同意。因为要查询一项物品的价格,与验对物品的对比,根本不需要有什么专业的技术,只需要到市场上一查询就可以知道价格,只需要查看物品的品 牌与规格是否一样就可以知道物品的对不对办。这种查核如果也要专业资格,那也未免让人感觉到太扯了吧!


垄断包办易生弊端

众 所周知,政府很多部门的采购是通过既定的承包方式,一些供应商必须预先向财政部注册,财政部 在鉴定商家的能力与信用度,才发出准证;供应商申请到准证后,才能报价供应各部门所需的订购。在这种制度下,可能出现垄断与包办的机率是非常的高,而出现 官商勾结与舞弊的可能也存在。

本来的机制是通过报价而来筛选合理价钱、适合与符合规格的物品,在垄断与包办的情况下,就 会有 标高价格以及其他种种的情况出现,反而容易产生官商勾结与舞弊的情况。因此,改变采办政策与改进制度,以透明的方式设立一个系统化的机制,用公开投标方式 让供应商报价,再由一个小组来监督、筛选、评定与鉴定所有的采购,相信自然可以终止垄断与包办的弊病,杜绝贪污的可能发生。

首 相正大刀阔斧地落实经济转型计划,自上任以来,已推出了政府转型计划、国家经济模式、第十大 马计划以及经济转型计划。他希望借这些转型计划来达到剔除朋党主义、追求绩效、讲究透明、公平竞争的目标。因此,当局就应该实现政府各部门的零过失目标, 杜绝让人民产生质疑与猜测,以为官员们通过贪污来搜刮民脂民膏。


(刊登于14-11-2011星期一《南洋商报》《言论》版〈八方回响〉栏)

Thursday, November 10, 2011

承认台湾学位之我见

我国政府决定与台湾互相承认彼此的学位,这是大势所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之前我国政府已经承诺承认中国大陆学位,现在承认台湾学位,是合情合理的事。


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欧美正承受着经济衰退波及之际,全球经济活动开始东移并蓬勃地在亚洲发展,许多人迎合时代需求,要到中台发展经济,参与全球化的经济步伐,以便分一杯羹,谙中华语言是强项,通晓中华文化自然更胜一筹。


台湾向来就是我国华人子弟升学的一个管道。由于政策关系,我国接受华文教育的学生,在本国升学无门时,不得不另觅出路,而在大陆开放之前,台湾向来就是这些学生最常选择,也是最普遍的升学道路。


几十年来,台湾各大学为我国培育了很多人才,可惜台湾学位向来都不被教育部承认,这些人才都只能在私人界里或商场上发展,或是被其他国家罗致吸收去,导致人才外流。


虽然之前多个团体曾尽过多方面的努力,争取我国政府承认台湾学位,政府仍然漠视不理。现在政府终于接受现实,愿意承认台湾学位。


自供自足自力更生


在中国大陆与台湾学位相继受承认后,等于多开辟了两个升学的管道,相对的,对于我国华文教育的发展是一大利基。日后可以预期的是,我国与这两个地方的文化交流将趋向频繁,也将为我国培育更多通晓中华文化的人才,成为新时代的一股生力军,为我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感到庆幸的是,不像其他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纷纷被遏制局限,或是被禁止,我国的华教在前辈们的先知先觉,留守在我国,且蓬勃发展。先辈的高瞻远瞩,非凡的魄力与意志,才能以自供自给,自力更生的方式,把华文教育留守下来;它靠的是华社的支撑,靠的是前辈无比毅力。


经 过了半个世纪,即使到了今时今日,虽然得不到政府的全面资助,仍然让华文教育为我国培育了许多人才。随着局势发展,华文教育的发展步伐会越来越快,独立中 学会越来越受家长欢迎,而华文独中学生人数也必定水涨船高。董总就极有信心,明年独中新生可增加超过10%。在这种大势所趋的局势与时代中,华文独中人数 的增加是可以理解的。


资助发展华文独中


吉隆坡坤成中学校长魏瑞玉就说,该校人数逐年增加,所以该校每年都需要增聘教师。


一 般民众都相信,华文独中会越来越受欢迎,成为家长把孩子送往就读的首选。如此一来,华文独中即将面对的问题,除了师资外,就是教室不够。华文独中既然如此 受落,我国政府是否应该基于首相一个马来西亚理念的“以民为本”信念,顺天应人,顺应人心,恢复华文中学宛如1962年之前的主流地位,全面资助与发展, 让华文中学扮演为国效劳的角色,相信这也是大势所趋,合情合理的局势。


(刊登于11-11-2011《南洋商报》《言论》版《焦点论衡》栏)

Saturday, November 5, 2011

从教师的口出不遜谈起


教师斥学生的“回中国”言论的接二连三发生,蓄意触犯华人的感受,不但伤害了华社的感觉,也会破坏我国对立超过半个世纪,得来不容易的和谐与亲善,同时让人感到非常的痛心与遗憾。之前连一些校长也同样发出如此恶劣,让人愤怒的言论,让人不禁怀疑,这些受过高深教育的为人师表者,为何其人格如此的低劣?知识会那么的差?

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父亲来自非洲的肯尼亚,贝多芬的祖父来自荷兰。可是我们曾经听过美国人要奥巴马回去肯尼亚,听过德国人要贝多芬回去荷兰吗?美国人与德国人绝不会如此幼稚的言论,相反的,奥巴马与贝多芬都是让他们感到自豪的伟人。事实证明了我们会发出此类言论的校长与教师,都是心胸狭窄、没有头脑、顧社会国家的和谐与安宁。

我向来不为文责问同道,因为我认为维护同道是天经地义的事,维护教师既有的形象,对于社会给予教师尊师重教会有一定的肯定。可惜看到那么多的校长与教师经常以如此恶劣的言论来斥责学生,连柔佛州教育局助理主任李翊师督学也看不进眼里,在报章里公开直斥一些国中的友族校长与教师,用粗鲁及不文雅语言对待华裔子弟,他还形容这种举动有如精神虐待。我不禁要翘起大拇指赞扬李督学的敢怒敢言,更要说:这些不负责任的校长与教师发出如此的言论,真的是kurang ajar,没有家教。

我佩服李督学的敢言,他说:如果我国有一套“反虐待法令”,就可以将这些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控上庭,但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约束,之前才会发生多宗友族校长或教师叫华裔学生回中国的事。相信很多人都会与我有如此的同感:如果在教育局里,或者在政府部门里有更多几位象李督学这种敢怒敢言的华裔官员,那确实是华社的福气。

连教育局的高官都忍无可忍,公然谴责这些校长教师的口出不遜,可想而知,这些靈且愚蠢的校长与教师,其行为有多恶劣,同时也可以察觉到,彼等应该是凭着教育局没有实在的条规可以用来对付他们而有持无恐,才敢在屡次发出此类言论后,引起了鸡飞狗跳的情况,还敢接二连三的发出回中国论。

教师如孔夫子所说,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教師自古以來就一直被认为应该是任重道遠,因为教师应该不只在於諄諄善誘的道業傳授,而是在于處處以身
作則的人格薰陶。一名医生如果错手,他只会医死一个病人;一位教师的误导,会让一群人误入歧途,把错误当着是正确来学习。把教书当着工作,按书本一板一眼来教导容易,要同时做“人师”,教导人格,那就不简单了。要传道授业容易,要春风化雨,本身就要有修养,要有人格,才会让人尊敬。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有人说: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一盏明灯,指引学生迈上正确的道路。如果这些校长与教师本身的人格都让人置疑,他们要如何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

今时今日,尊师重教已经开始不是很受尊崇的行为,教师要找会社会的认同与肯定,都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害群之马的出现,无啻是教育界的害虫,也会让教育界的同道感到羞耻。有他们的存在,教师这行业如何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有他们的存在,学生们如何能够培育出崇高品质的人格与思想?

李督学虽然不能将这些人控上法庭,可是他可以以教育官员的身份,在教育局里做出建议,对付这些无视多元化社会的亲善与和谐,蓄意碰触华社敏感地带,同时与首相“一个马来西亚”概念背道而驰的校长与教师,让他们去自食恶果。

可以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教育界还有象李督学这种耿直的同道存在。

(刊登于6-11-2011星期日《星洲日报》《大柔佛》版)

Tuesday, November 1, 2011

悼陈清明董事长

认识陈清明董事长是2000年我被调往龙引中华学校掌校的时候。他那个时候就已经是该校的董事长,为人客气、热情兼好客,而且其时他身兼数职,既是新文龙独立中学副董事长,又是龙引中华公会的会长,还亲自担任婚姻注册官。

算算我跟他相处接近五年,那段让人难忘的日子里,在他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我们排除万难,与是时担任家教协会主席的傅子淇,后来接任家教协会主席的颜荣发组成了非常坚强的团队,为龙引中华小学贡献了不少的力量。在陈董事长的配合下,教育局先是来建设一座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电脑室,接着是特殊教育班的设备,过后是源源不断,每年都送来的学生桌椅,食堂长桌长凳等等,然后是大幅度的提升图书馆与视听室的设备,以及礼堂舞台的建设,最后在我临退休前,更争取到把建设一座四层楼崭新的校舍纳入第9个大马计划。

在陈董事长的鼓励下,龙引中华学校曾经获得了峇株吧辖教育局的成绩优异褒扬状,曾经获得本区各民族运动会的冠军,也每年都成为本区篮球赛的霸主,同时也出版了几期的校讯,又出版了《生花孺笔》学生作文集,而且更在我退休的前一年,举办了一场精彩的恳亲晚会。这些成绩全是在陈董事长与傅子淇及颜荣发,在董家教紧密的团队精神下,逐一达到的成果。

10月初我与内子到土耳其旅游,在旅程中突然接到旧同事的短信,说陈董事长在校内庆祝儿童节致词时昏倒不治往生。消息让我震惊,可恨的是我却不能够赶回来送他最后的一程,唯有在遥远的异国国土上,遥遥默然哀悼,敬爱的董事长,一路好走。

陈董事长是一位好人,也是一位让教师们尊敬,慈祥的长者。我在龙引中华小学任职时,他几乎每天都到学校,对教师们嘘寒问暖,有如慈父;对学生爱护又加,有如长辈。教师们对他的亲切感到欢愉,对他的关怀感到温暖,也因此凝集了团队的精神。在我临退休前,本来是计划出版纪念特刊,也同时表扬陈董事长对学校的贡献,可惜事与愿违,不能实现,确实憾事一件。

要让人尊敬不容易,要让人敬爱更难,然而,陈清明董事长却是让教师与学生们对他又尊敬又爱戴的长者。他虽然往生了,但他爱护教育,维护华教的精神却永远遗留下来,让我们永远怀念。


(刊登于1-11-2011(星期二)<星洲日报〉<大柔佛><柔佛透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