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5, 2011

家乡话是团聚的原动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認為,方言分裂华人社会,所以在他的任期中,他在1979年时推出了讲华语运动,努力地营造讲华语的环境,结果是成功地影响到新马两地,尤其是一水之隔的柔佛州,让很多家庭都纷纷放弃家乡话,导致方言的地位大幅度下降,致使今时今日,很多年轻人都不谙家乡话。

翻开历史,李老担任新加坡总理时,做过了两件对新马华社影响非常深远的事:一是把南洋大学关闭掉,二是全力推动“讲华语运动”,导致今天华社会讲家乡话的年轻一代成为少数人,而方言广播也在新加坡的电视台与电台完全绝迹。李老的这两个策略显然很有争论性,相信他也觉察到这一点,所以才会在他的新书中提出了辩护。

李老的成就,不论是学历或是在政治上,都是我辈望尘莫及,所以他的政策孰是孰非,也就只有等待历史给予判定,历史是一面明镜,对或错后世的人自然会给予评定。虽然如此,可以肯定的是,李老对于他大力推动讲华语运动被指为忘本倒是耿耿于怀。

他在新书《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可惜新加坡的福建话并非厦门话,不是标准福建话,只是‘巴刹福建话’。它没有书面语作后盾,不是一种组织严密、规范化的高层次语言。因为多元种族和多语言的环境,它夹杂了马来语、英语还有其他方言,成了新加坡土话……。”

可怜堂堂的古汉语,竟然变成了一种没有书面语作后盾、没有规范化,组织不严密的低层次语言,而且在加了本地多元化社会的特质,反而成了新加坡的土话!姑不论因为李老的政策导致方言的衰败,影响到很多家庭放弃了原本是传承延续民族文化的家乡话语系,导致新一代的年轻人无法欣赏地方戏剧、承传民俗与生活价值观、延续民间艺术与传统、追根溯源的寻根,也无法亲切地与家乡的亲人沟通,他对于闽南话的认知,竟然会是如此的浅薄,在今时今日可以从网络里垂手可得地得到很详细资料的时代,他的这番言论,倒是很让人吃惊。而且,他说讲方言就不能团结,会造成分裂的言论,也让人感到有点草率,如果是如此,那中国大陆的各籍贯汉族同胞不是要四分五裂?那为什么台湾与中国的政府,没有采取消灭方言的行动与政策?

福建话或是闽南语系,其实就是正宗的汉语,是古汉语的化石。根据专家,闽南语系里还保留着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的语音、词汇的许多特点。只要上网一查,就可以知道中华文化中最著名,第一部的古诗歌总集的《诗经》,是一部收集自西周初年开始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305篇诗歌的古著作,其内容共用到汉字1,710个,其中与闽南语系的用字,相近的就有1,622个。流传于闽南民间的闽南语“字典”《十五音》的八音平仄分明,许多古诗词与对联包括了唐诗在内,如果以闽南语来念是完全押韵,而且平仄紧密对应,用华语就不能。这说明了闽南语系确实可以用来书写,而且其发音丰富。如果说闽南语系没有书面语作后盾,那是出自无知与不懂。从闽南的南音戏曲、梨园戏剧、木偶戏剧、高甲戏、芗剧(歌仔戏)中的演出,也不难找到一些华语完全无法表达的俗语、俗字与多音字的存在。这些字词与戏剧,是古时候的宫廷音乐与戏曲,而且完全有完善的记录,是中华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即因此,专家们将闽南语系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绝对不会是李老所说的是新加坡的土话。

30多年前我也深受李老的影响,让我的孩子们都放弃了学习家乡话的机会。如今他们都长大了,有些是在国外谋生。不管是在国外国内谋生,与家人及朋友,在家庭集会与社交场合,他们只能应用华语来沟通,可是他们都抱怨我的决定,因为他们发现少了乡音,不单是少了一份亲切感,让他们感到孤立,无法完全融入社交群体中,也让他们失去了欣赏与承传乡音、民俗与传统的能力。环顾周围,年轻一代不也正在步随这种摒弃乡音的潮流在教育他们的新一代?而乡音的复原,看来只有等乡团组织去努力了。

(刊登于25-12-2011星期日《星洲日报》《大柔佛》《大家谈》版)

Monday, December 12, 2011

神庙社团与年报

自从马六甲大会堂注册执照被吊销,虽然后来注册是恢复了,却又遇到先前柔佛州社团注册局的例常检查,巡回到各县去检查社团神庙组织的行政,一时免不 了引起了本地区一些神庙组织与社团的慌张,尤其是那些完全没有呈报年度报告,或是没有完整的账目记录的组织,纷纷询问于我,要求协助。其实呈报年报不会很 辛苦,提呈完整账目也容易,只要依据章程,一般上社团注册局都会很通融,而且乐于提供协助。

根据1966年社团法令,任何 组织包括了政党与神庙,都必须在该法令下注册,而获得注册后,就必须每年都提呈年报,年报必须包括了前一年的财务报告,无一例外,无一可幸免。除此之外, 所有的社团与神庙组织必须依据章程的规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的会员大会,以及至少四次的理事会议。会员大会除非章程有规定,不然一般上都必须在3月31日 前召开,然后在60天内必须把年报呈报予社团注册局。柔佛州社团注册局局长林日娥就披露,州内有44个社团的注册被吊销,而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法呈报年度报 告。

在该社团法令下,所有的组织必须注册,不然是非法的组织,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有的注册团体都必须每年提呈年度报 告,否则会面对注册被吊销,理事会成员受到法律的制裁。很多社团领导人都知道组织必须注册,却不知道如果触犯了条例,其后果的严重性。根据该社团法令的第 42与49条文中清楚的阐明,所有被吊销注册团体内任职的理事,除非得到社团注册官的书面批准,5年内是不能担任任何其他社团或神庙的任何职务。除此之 外,触犯了此条文的有关人士如果受到制裁,可能要面对被判坐牢不超过5年,或罚款不超过1万5千令吉,或者两者兼施。通常担任社团与神庙组织职务者都是一 些热心的义务者,他们花时间金钱与精力,如果再惹上官司,那可真的是得不偿失。

华社的根基是建于宗教文化、团体文化与教育 文化上,社团与神庙组织林立,这是无可避免的事。华人热心神庙文化,喜欢参与社团组织,热衷于协助学校与教育机构,可是华人也经常抱着冷漠的心理来参与, 除了宴会之外,社团与神庙的会员大会通常都不会有很多会员愿意出席,学校的家教协会与赞助人大会更不用说,除非是有出现激烈的竞争,否则都鲜少人愿意拨出 时间出席。如此一来,难免要面对会员大会达不到合法人数的要求,而有些团体就采用补签的方式来凑足合法人数。在天下太平的情况下自然无事,在有争执竞争的 情况下,那就很难说了。所以,还是依据章程比较保险。

华社的根基必须牢固,才能让华社更团结,达到相輔相成,互利互惠的目 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社团与神庙的组织就必须健全,参与的会员就要被教育其权利与义务的重要性,既然参与组织,享受有关的权利,就有义务来建设健全的组 织。诚如柔佛州社团注册局局长林日娥所说的:当选社团的理事,就必须有热诚,肯为社团付出。健全的组织就必须有完整的行政与策划制度,依据章程,遵循法 令,才是万无一失的做法。

(刊登于4-12-2011星期日《星洲日报》《大柔佛》《大家谈》版)

华文成教育文凭必考科

教育文凭考试 (SPM) 的华文科及格,是成为华小教师的基本资格,不管是临教或是华文科的师训班,及格是最起码资格,且通常都要有优等成绩;但很多考生觉得华文科不易拿到很好成 绩,有些更担心由于华文科没有特优,会影响他们要申请的学科,或是申请奖学金不被录取而不报考华文科。

有些国民中学或国民型中学校方更是诸多刁难,以学生人数不足不开办母语班,以缺乏师资开不成母语班,或是以及格率的考量而不鼓励学生报考华文科。很多学生也因为不喜欢在放学前后的非上课时间上母语班而放弃报考华文科。 

报考华文科100%及格

由于教育政策的原因,母语班是培育华小华文教师的最大来源。虽然独中统考生现在可申请进入师训班,SPM考生仍是华小华文教师的主要人力资源,国民型中学母语班仍是华文师训班学员的主要温床。于是,把华文科列为国民型中学SPM考生必考科目的建议被提出来。

教总与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去年向全国78所国中发出问卷,共有69所学校回答有华文课。这些 中学中,95%是华裔学生,2009年报考华文科人数有1万7313人,获得A+考生44人,获得A或A-考生2400人。除一所因没SPM考生外,其他 68所的华文科及格率,100%及格的学校有9所,90%及格率的32所,80%及格率的25所,70%及格率者2所。换句话说,报考华文科的考生是 100%及格。因此,让华文科成为国中SPM考生的必考科可以实行。

2002年,时任教育部长慕沙莫哈末在国会回答提问时,以只有少数华裔学生报考SPM华文科为理由,来为政府无法为国中提供华文课程辩护;具无须为国中培训华文师资的意思。所以,将华文科列为必考科,显然是势在必行解决华小师资方法之一。

可随时列必修必考科

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已获国内78所国民型中学的一致同意,接纳将华文科列为SPM考生的必考科 目。他认为,国中SPM考生报考华文科确实是解决华小师资的关键性来源。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也说,华文科列必修与SPM必考科的措施,无须修改任何法令, 只需在行政上作出调整就可随时实行。 

目前学生可自由选择不报考华文,把华文列为国中必修与必考科,就可避免一些学校以成绩率作为考 量,以没有开办母语班为理由,以学生不热衷修读华文为原因,不鼓励考生报考华文;也可避免一些优秀生以华文难考拒绝报考华文,华小师资来源也就不会缺乏, 华文程度可避免进一步退降。

(刊登于13-12-2011星期一《南洋商报》《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