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8, 2012

教书还是当文书


当我还在教育界服务时,教育部繁文缛节,排山倒海的 公文经常就已经让掌校者喘不过气来,尤其是永远开不完的会议,芝麻小事也要劳师动众忙开一整天的会。公文方面,教育局可以在早上发出当天就马上截止的指令 信件,经常让人手忙脚乱,赶到头昏脑涨。结果是校长往往没有办法好好呆在校内工作,或者必须埋头为赶公文填表格而没时间进课室授课。

有这么样的笑话:一个刚到学校工作的临教看到一位穿长袖系领带的官员来学校,以为是督学视察,紧张之下赶忙报告给副校长知道。副校长急忙出来一看,原来是到校外开会回来的校长。校长一连几天去开会没有回来学校,新老师还没有见过,误以为是督学!

填公文浪费教学时间

配合今年教师节在江沙马来学院举办的教育座谈会,其中两名教师就很不客气的点出:今天教师的工作量是越来越多,压力是越来越重。教师必须负责越来越多的额外工作,让教师忙到喘不过气,如何教好学生?

套一位旧同事讲,填报学生成绩经常要填到吐血!她说,在填报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这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上网后不是进不了就是填不了,教育局又规定日期时限要填报,结果为了跟时间赛跑,为了在规定时限内呈报,就只好牺牲学生的上课时间。

教 育部据说是为了提升学生全面性进展,把实行多年的KBSR改为KSSR,然后实行了一个称为校本评估的检评,再推行所谓的识字与精算Linus系统,强制 在一到三年级实行。学生过后必须通过教育局提供的考卷评估,如果过不了关,各种督学团与教育局的指责就会接踵而来,各种公文表格要填。在这样的情况下,肯 定让教师们的压力倍增,也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工作量,我相信这也有违现代教育方式,产生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可以预料的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过关,会采取各种 方式,学生也因此产生巨大压力。

压力繁重失教学乐趣

教育应该是赏心悦目让人愉快的学习过程,我们常强调:高高兴兴来上课,快快乐乐回家去。高兴上课因为有乐趣,快乐回家因为接受了新知识,感到满足。应该是教师天天如此,学生也应该这样。如果教师与学生都感到压力倍增,何来学习乐趣?

营造欢乐的气氛,缔造舒适环境,提升求知的欲望,培养学习的乐趣,这都是教育本质。教书的工作本来就要用到很多心,除了要有爱心,也要用心与尽心去耕耘,如果要教师除了教书之外,再赋予繁琐的文书工作,添加更多压力,结果只会让教师无心。

我想教育局是时候想一想,到底要让教师好好的教书,还要让他们当文书?

(刊登于19-5-2012星期六《南洋商报》《言论版》)

Saturday, May 12, 2012

独立中学以校养校的经济策略

新文龙中华独立中学的陈顺南副董事长与董事会秘书陈 安智连袂来找我,希望我协助撰写一份英文版的计划书,方便学校向大企业或基金会申请捐款。能够为华文教育服务是一项荣幸,也是一份荣耀,更应该视为责无旁 贷的任务,于是我欣然接受委托,并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然而在接受下来后,才发现就如许多华文独立中学一样,新文龙中华中学也不例外,面对着必须开 源同时寻求更多经济来源,以便学校可以顺利运作,而且由于特殊原因必须面对不容易募捐的窘境,所以必须采用其他方式来支撑学校的运作。

新文龙中学采取的策略是准备以校养校,实际的情况是把校园前半段地皮建设一排10间店屋,日后租赁出去,按月就有一笔固定的收入。

60 年代初,政府教育政策改变,于是出现了改制的国民型中学与不接受改制的独立中学。不接受改制的独立中学自然得不到政府的资助,从此必须完全依靠华社的扶持 与协助,其存在与发展长期以来都必须依靠华社的捐助及支撑,以及从学生家长处征收到的学杂费。华社乃成为独中长期依赖的经济来源,每年消耗了巨大的财力, 致使很多民众一听到筹款,都纷纷有不胜负荷的感觉,也开始有一些烦言烦语。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位处于偏远小镇的独中,就如新文龙中学,由于所处地区不 大,虽然包括了新加兰、文律与龙引,常年累月的募款,也会让坡众感到吃力,让董事会感觉到处于瓶颈,有力不从心的窘境。

教 育事业的维持与发展,必须依赖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若想单凭学杂费来支撑,则必须大幅度提高收费,如此一来,必导致学校被贵族化,让家长负担过重。而如 果希望以活动来募款则一定会影响到学校的学术素质与水准。教职员与学生如果经常须负责与参与募款工作,除了会让学生与教职员感到疲惫不堪之外,也会影响到 教学与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业的进展。于是,“以校养校”的概念顺应衍生。

“以校养校”的概念,赞同通过提高学杂费来支撑学 校经费的人不多,因为怕会加重家长的负担;利用学校设备诸如食堂、宿舍、礼堂、操场等的租赁来收取租金或费用,增加学校的收入,虽然可行却会受到种种的局 限。除此之外,董事会当然也可以企业化的经营方式来为学校带来稳定的收入。所谓的企业化经营方式是让学校与商业挂钩的方式来养校,校方可以通过开设收费的 成年班,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开办电脑班、语文班或是商业课程,让校外人士可以在黄昏或周末时进修,既可以通过教育提升地方社会民众的素质,也可为学校带来 一些收入。

一般学校的做法都是成立基金会,或把筹募到的义款存到银行里生利息或是进行投资,这是大多数董事会都会采取的方 法。另一种方法就是购置产业,或是通过热心人士捐献的产业收取租金。新文龙中学把校园割划出来建设店屋,准备完成后租赁出去收取租金,让学校能够有固定的 收入来支撑学校的运作,这是一个无可奈何,迫不得已的办法,谁都希望校园能有幽雅与舒适的环境,可是在考虑与衡量学校面对的瓶颈,这也是必须给予谅解与接 受的办法。然而,随着我国3所民办大专学院很有可能会被政府承认,中国的崛起以及中文在国际上得到的重视,各地华文中学日后势必成为家长的首选,学生人数 激增是值日的事,而必须把眼光放远的事实是,当韩江、新纪元与南方学院升格为大学后,各地华文独中日后可能成为这些大专的分院或协助开设分系将成为事实, 而届时各地的华文中学,就必须拥有足够的校园与空间来协助这些大专或在当地设立分系。这虽然是日后的事,然而能够未雨绸缪还是运筹帷幄的上算,值得深思熟 虑。

(刊登于13-5-2012星期日《星洲日报》《大柔佛》《大家谈》版)

浮夸还是挥霍?

高等教育副部长拿督赛夫丁阿都拉不久前说:我国政府 仍然有意愿推行第二太空人计划,送第二位我国的太空人华育兹上太空。他认为,宇航业具有无限发展潜能,尤其是有多达150个领域都与宇航业有关连,所以值 得我国政府继续落实第二太空人计划。他还说,即使送太空人上太空的开销非常庞大,但却能带来长远的发展与经济利益,而且目前我国已有7所大学设有宇航系培 养宇航人才,所以政府原则上已经同意这项计划,并且承诺在未来的5到10年之间继续推行第二太空人计划。

太空人计划原本隶属科学、工业及创新部所管理的国家宇航局所负责,可是第二个太空人计划却让高教部来公布,其中奥妙,耐人寻味。

据我国国家太空署总监慕斯达法透露,第二太空人计划已经在第十大马计划下提呈,一旦获得政府首肯,第二太空人最快可以在2015年升空,而据第二位我国的太空人华育兹说,他已经在俄罗斯完成首阶段的太空训练,而他将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训练。

如 果大家对我国这个太空计划有兴趣,相信不会忘了我国早在2007年,我国便在俄罗斯宇航局的协助下,通过俄罗斯的“联合号”火箭成功地把我国首位宇航员拿 督锡慕扎法医生送到国际太空站。当时这项太空计划引起了民间强烈的反对,唯政府辩称有关的计划是我国在2003年耗资9亿美元向俄罗斯购买苏凯战机的抵消 配套之一,现任首相而当时是国防部长的纳吉也披露该太空计划相等于2千5百万美元。

虽然如此,当时我国政府还是要负责数以 千万令吉的开销让官员前往乌克兰与俄罗斯等地方做事前视察及训练等等。所以,如果我国要继续推行第二个太空人计划,肯定花费必定远远超过首次计划的开销, 而这个计划是否带有经济效益,有实惠的价值,是否确实有推行的必要,有执行的意义存在,那就见仁见智了。

首次送太空人上太 空时,太空人在国际太空站确实进行了数项科学实验,其中来自马大的蛋白质结晶实验也确实引起国外科研界的注意。有关的实验结果还在国内外科学期刊发表,更 会在日本宇航局的协助下,继续的在国际太空站上进行实验。可是,其他的科学实验却没有了下文,所以才会引人置疑,再次的送太空人上太空的意义何在,如此一 来,会不会让人萌生这个计划有浮夸的置疑,值不值得花费如此庞大开销的疑问,也让人产生这是否一种无谓挥霍的感觉?尤其是,在我国正要迈向2020年高收 入国目标,政府以各项转型计划并推行一个马来西亚概念,准备以以民为本的理念来推动我国成为先进国之际,许多发展计划与基本措施都急须提升改进,一些诸如 每年都在发生的水灾问题,交通问题,还有目前人民面对物价高涨,政府开始计划削减石油食油与白糖津贴的问题等等,都急需给予关注。倘若把庞大的开销花在华 而不实,没有实用的太空人计划,你说,民间的反应会是如何?

太空计划是很多比我们富裕与先进的国家都不敢尝试的一项计划, 我国是否有这个必要去进行如此浮奢的计划,是应该给予三思后再三思然后再做出决定的深虑。如果这些庞大的开销用在民生上,我想民众会更加认同。纵然我国是 个很富裕的国家,也应该如首相所说,以民为本,把钱用在适当的地方。

(刊登于13-5-2012星期日《南洋商报》《言论版》)

Sunday, May 6, 2012

外嫁女的迷思

外嫁女不得回娘家扫墓的禁忌,最近据说是因为闹出人命而搞得沸沸扬扬,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同时议论纷纷。显然的,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传统的习俗,应该给予遵循延续下去。而且非常明显的是,很多人都相信,外嫁女一回娘家扫墓,就会将娘家的福气与财气带走。为了不让娘家的福气与财气被带走,外嫁女就被禁止,不得回来扫墓。其实,说穿了不过就是自私念头在作祟,封建迷信思想的作怪,也说明了华人重男轻女,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有如拨出去的水一样,不再是自家人的想法。

我尝试探讨这个禁忌的源头,希望能够找出其典故,然而,遍阅参考资料都找不到这个禁忌。根据华族的习俗,外嫁女确实是有很多的习俗,尤其是新嫁的女儿,更是必须遵守各种美其名为礼节的习俗,其实说穿了就是女儿一出嫁就是被鉴定且标签为别人媳妇,别家人的迂腐想法。

外嫁女回娘家探亲称为回门,又叫归宁。外嫁女不可以随意回娘家,尤其是刚过门的三年内,有些籍贯甚至禁止新娶的媳妇三年内不得回娘家。过新年的时候,外嫁女只可以在年初二或初三回娘家,除夕与年初一绝对不能回娘家,说穿了是怕嫁出去的女儿会把娘家吃穷。外嫁女除了不能在娘家过年,清明与冬至,一样也不能回娘家过节。一些地方甚至有这么样的歌谣传唱:过冬凶,过年穷,过着清明死老公。其意思是说,如果女儿回娘家来过冬会让娘家有凶兆,来过年会穷一辈子,来过清明节会死丈夫。古时候甚至禁止妇女上坟祭扫,因为这表示家中无男丁,无后代子孙。

大中华文化源自农耕社会。农耕社会最重要的是人力,于是大家都希望人丁兴旺,不管是男丁,还是妇女都欢迎,因为都能帮得上忙,在忙碌的耕作时期,每一个人都是不可缺乏的劳动动力。于是乎,娶了一个媳妇等于赚到,多了一把手,嫁了一个女儿等于少了一个帮手,所以嫁比娶亏,这是旧社会的思想,根深蒂固的牢牢植入华族的生活习惯中。旧社会甚至只能把手艺传媳不传女,把家当给媳不给女,出嫁的女儿分不到产业,连嫁女儿时的礼节,也要在女儿出门后将一盆清水向外泼,表示已是他人妻别人妇。于是,娶入门的媳妇就必须尽量避免让媳妇回头走,如果整天往娘家串,经常呆在娘家,婆家就少了一个帮手,等于这头会吃亏。大中华文化强调家庭的凝聚与团圆,所以不希望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娶入门的媳妇还跑回娘家去,让婆家缺乏团圆的气氛。

然而,今天社会构造已经转变成为不同类型,文明与高科技的延伸,还有教育的提升与普遍化,应该让新时代的新新人类更会辨别与鉴定传统和习俗的内涵。拥有高品质优良内涵的习俗将让我们继承优秀的生活价值观,太过迂腐封建迷信与过时的传统应给予废止,避免成为陋习。父母亲养育恩情浩瀚如海洋深,《诗经Ÿ小雅Ÿ蓼莪》就指出: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又曰: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亲只有一对,是有骨肉血缘的相连,父母恩亲重如山深如海,反哺也报答不了,何况只是在死后到坟前祭拜,纵然是福气财气被分薄了,也不该阻止女儿前来扫墓。而根据习俗,除夕与初一,外嫁的女儿只能在婆家过年,唯有清明节时,兄弟姐妹都可以回来团聚,这是一个难得的团圆机会。因此,我认为,清明节拒绝女儿前来扫墓,确实是很不应该,是一个应该废止的陋习。

(刊登于6-5-2012星期日《星洲日报》《大柔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