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8, 2012

人格与人品


人格是个人所独有,是一种不同他人的心理特征,能够显示个人角色、身份与性格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人品是个人的内心精神骨架,可以显示个人的尊严、胸襟、品行、力量,也同时可以显露出个人的道德修养、立身之本与品牌。

心理学界对于人格的定义是人的独有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一种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结构系统复杂,包括了个人的心理特征与人格倾向性。心理特征包括了个人在不同程度受先天因素影响的能力、气质及性格;人格倾向性则包括了后天形成的动机、兴趣、价值观及理想。所以,人格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形成,受环境、教育、经历、遭遇等因素所影响及相互作用与结合的结果。

人品是人的品质,也是人的品格。人品是人性与人格的总和,是一个人比较高的境界,所以,品格越高尚,人品就越好,品格低劣的人,处事就会也敢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甚至是卑鄙龌龊,无耻下流。品格高尚的人,社会与公众形象、地位及尊严也就越高,受人尊崇,受朋友爱戴,为人正直念旧、感恩图报、故旧不弃、有情有义,拥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品德低劣者,秽德彰闻、卖友求荣、奴颜婢膝,是猪卑狗险不折不扣的衣冠禽兽。

品格高尚的人,会得到公众的仰慕、爱戴与尊敬,其言行举止、号召力、感召力与声望就高,信誉度与公信力强,所以名望也高,亲合力与向心力强,个人魅力高。领袖要能够服众,让人心服口服,就必须拥有崇高的品德素质。一个拥有高尚品格的人,不会有卑鄙的人格,同样的,一个拥有崇高人格的人,也绝对不会是低劣品德者,因为两者相互依存。
 
有人将朋友的尊严典当,以为能提高自己的品德;有人将民族的利益出卖,以为可以从中获利。岂知却彰显出自己本来的卑劣人格,把汉奸走狗的不知恩义、辜恩负义、背信弃义、自私自利、忘恩负义、不知羞耻与卑鄙的人性展露无馀。这种小人,明眼人一看就出,或许初期能得逞,过后马脚一露出,就会被人唾弃,让人看不起。


为朋友双肋插刀是义气,背后落井下石是卑鄙,出卖朋友更是无耻,也突现个人的人格与人品,能为朋友护航为朋友担当向来是大中华文化仁与义的诠释,典当且污染友人的尊严,只有猪狗辈才会做出来的事。

(刊登于21-7-2012《南洋商报》《言论版》《天窗亮话》栏)(此乃原文,刊登时部分段落被编辑删除。)

Saturday, July 14, 2012

领袖与绯闻


领袖是人类社会里持有特殊地位的个人,领导社群朝向特定目标,带领并服务群众迈向固定课题,对社会群体具有广泛的影响作用,这些作用包含了其言行举止可以成为规范,可以让群众追随、仿效,甚至是崇拜。领袖的话不一定要铿锵有力,但一定要言而有信,这样才有公信力;领袖的举止不一定要温文尔雅,但一定要中规中矩,有一定的风度,这样才能服众。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强调领袖的道德素质时就说过: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应该力求充分完善,他的职位既然寄托着最高的权威,他的机能就应该是一位大匠师,这样的大匠师就是理智。所谓的大匠师就是要能成为群众模范、学习、追随与尊敬的对象。而成为大匠师的先决条件就是要理智,也即是说要懂得怎样自律。

领袖应能以德服人
一 般人都相信也希望领袖能以德服人,有君子风度,拥有自信、自强、自立、自主、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聪明过人、无比的勇气、判断能力强、坚韧不屈的毅力、勤 奋、平易近人,而且更应该以德修身,同时是道德实践的表率。这是领袖的魅力,也是领袖成为公众人物让人心服追崇的关键因素。当然,群众也会要求领袖必须正派,同时能够秉公办事,正直无私奉献,公平公正透明的服务,不挟带私怨仇恨,不伺机打击他人来报复,要能够虚心听取批评与意见,要能够接纳不同的声音。所以,领袖应该是一个在完全意义上,社会的价值人,拥有崇高的品质与人格。

领袖可风流勿下流
然而,领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有私欲。可是,因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跟他所属的组织与职位有牵连,且具有代表性的作用,所以,领袖一有绯闻就马上引起了注意,所属的团体成员关注,敌对势力的成员更是卯足全力的追逐,伺机调侃、嘲弄、揶揄、笑讽与戏谑,恨不得把对方立刻拉下马来。这种心态实在是可悲,可悲是因为这是干卿底事的个人私事,跟国家民族与社会利益毫无关系,妖魔化敌对的领袖只会树立更多敌人,制造仇恨与怨怼,却辜负了团体内成员的托 付,没有达到为民服务的目标,也对国家民族与社会毫无贡献。当然,领袖也必须自我反省与自爱,不随心所欲,不图谋私利,也绝不胡乱拈花惹草。

所以,领袖应该铿铿语言好,举动亦风流,做一个风流倜傥,有才学潇洒不拘高品德人格者。当然,风流就好,切勿沦落成为下流。环顾周遭,我们有这样的领袖吗?

(刊登于14-7-2012《南洋商报》《言论版》《信手拈来》栏)

Monday, July 9, 2012

地方志与史实的留存


最近华社很多团体都纷纷在收集并出版地方志,甚至有些个人也开始编辑与出版地方上的地方志。
这是一椿好事,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的国家里,政府的主流主要是采用马来文,因此无可避免地偏向马来社会,华族社会的史实或地方志,要能够被收集纳入国家历史当中就不容易,且往往会被忽略掉。要将华社的史实与地方志留存下来给后代,恐怕要靠华社自己的努力。
目前华社的历史,绝大部分是由会馆乡团组织,以及学校以会史或校史的方式来保存,刊登于适逢庆典或纪念日出版的特刊内,而其内容的取舍胥赖捉笔人。
遗憾的是,很多执笔者在撰写史实的时候,经常会有意无意中将原有的篇幅缩短,有意无意间突出自己的丰功伟绩,也有意无意中省略掉前人的记录,结果是会史或校史越写越短,最后是面目全非。
我读过一所拥有超过50年历史学校,结果内容仅500多个字的创校史,很多重要史实都被简化或删除了,我也曾看过只有现任董事会与家教协会名表的校史!
历史可让后人借鉴
历史可以让后人借鉴,也对后人有所启示。唐太宗就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历史是一面明镜,让后辈能够鉴往知来,策励来兹,也可以让后进缅古鉴今,承先启后。因此,历史对一个文明社会的进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承先、策励与教导的任务,须给予保存与记载。
地方志是地方上的年鉴,是指全面性记述本区内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志是大中华文化内特有的一种文化产品,也是延续地方历史的一种载体,它拥有一些基本特性,如它是属于地方性质、连续性、记载史实也记录当代发生的事物,同时属于资料性质,必须求实存真,据事直书,因而可以引为佐证或参考。
贯彻承先启后作用
编印地方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除了能让史实流传之外,更寓有育后、实用与教育的作用。通过阅读地方志,人们尤其是后辈能起着认识、鉴戒、启迪、参考、依据与辨别的实用与教育作用,因而能起着教育后代,贯彻承先启后,以往鉴今的作用。
华社的背脊架构是乡团组织、文教团体与学校,这些团体除了热衷于设立文化馆,建设图书馆之外,也应该朝收集地方社会的史实与现状,然后编辑成地方志。

(刊登于9-7-2012《南洋商报》《言论版》《信手拈来》栏)

Saturday, July 7, 2012

怕事是华人的心态 ?


华人社会的架构延续大中华文化的传承,拥有超过5千年的文化历史背景,深受儒、道、佛三大文化体系的影响,再加上数千年来的封建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今日华社的模式。华人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融合儒释道三位为一体的精神结构,而这个精神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因此,也同时把华人塑造成一个刻苦耐劳、忍辱负重、特强的忍耐性、极强的社交活动能力、随和的相处态度、强调自家关系的团结,以及堅韌不拔、百折不挠、堅韌不拔刻苦精神、能伸能屈的协调能力、创造事业与敬业责任感的民族。就因为如此,华人可以在得意时知道保持低调谦虚,这是儒家思想;在失意时会知命的承受,奉行道家的隐世与避世;到了绝望时更会希望通过佛家的教育而摆脱尘世烦恼的困扰。而在任何时候,华人都能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基础,这也是大中华文化的特点所在。

由于传统华人社会原本是以农业为主,因此亲缘结构逐渐形成社会的背脊。这也即是为什么先贤南来南洋,会将庙宇文化与乡团组织文化带来并在此发扬光大,主要就是为了照顾族人,敦宗睦族以达到守望相助,互惠互助,互相照顾的亲族联系。而基于这种亲缘的架构,又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就构成了仁义礼的礼治伦理体系,也形成了仁与孝道为道德基础,这是一种以亲族为基 础生活的礼治社会。遵循并透过诸如饮食、婚配、养生、送死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定的社会秩序与规范的进行生产及生活。

然而,虽然华人强调礼仪,注重仁义道德,讲究义气与义务,却在经过了数千年封建思想、帝制的王道统治、宿命论的听天由命、神怪迷信与信仰,加上残暴腐败与贪 污的官僚主义,貪官汙吏的横行霸道与天灾人祸的蹂躏,也让华族在不知不觉中将一些自我发展的心态塑造且养成习惯,久而久之影响了崇高人品的发展。人品是人的品质,人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人品与人格都是人在本身社会中的地位、声誉及作用的总和。一个人是否能得到众人的尊重,是否有良好的人缘,会否得到多数人的敬仰,全都与人品人格有关,可是如果华社里大多数的人是采取自我闭塞、孤立、我行我素,不介意让人尊重与否的态度,就会让华社有意无 意间招揽了一些对外族人自我孤立的心态,这种心态突现了华人怕事的心理。

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华社在一些事务的看法与处理,都是采取观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门前雪、冷淡与冷漠看待、闭门置身事外,甚至是隔岸观火的心态,过后却又成为事后孔明,大放马后炮。在许多事务 上,很多华人是怕事多也怕死、顾虑多参与少、闲话多且喜欢背后议论、妒贤嫉能多且喜爱背后攻击、自己不敢也不能做却又怕人做,种种的心态都突现了很多华人只敢背后讲,不敢站出来说话。有人大声说:宁愿站着死也不愿意跪着生,可是爆竹声一响,竟然以为是枪声而吓得屎滚尿流。这就难怪华社很多权益被蚕食,仍然 有人噤若寒蝉,顶多是在咖啡店多少嘟嚷几句,结果是不了了之。难道说,这就是华人安身立命的态度?以前先辈们双胁插刀的义气,去了那里啊?

(刊登于8-7-2012星期日《南洋商报》《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