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是两位一体,就象人的双脚,缺一不可。道德是内在的个人规范,法律是外来强制的行为范畴。法律是基于道德的需求,强调人们外在的品质、素质、道德准绳与行为,其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是社会依据道德准绳与需求设定的行为模式,设定、处理与制裁根据道德规范的既定的模式,由国家以强制方式给予保证实施。所以,人人有责任去遵守维护,都必须根据法律的范畴去生活作息。
道德的规范就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后果,主要是依据社会舆论、人们内心所持有的观念、自幼接受的教育系统、社会要求与宣扬的制度、个人所接受的教养与品行的修养,以及公众共同谴责的规范,作为既定的程序。道德通常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内在个人规范,是个人通过生活、家庭背景、教育行为与生活环境塑造的结果,因此道德观念可以被视为是自我行为与修养的表现,以及个人素质的评估。
今天的社会思想体系是物质至上的拜金与唯物主义为主。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或精神而存在,而拜金主义又可以不择手段谋夺物质,把财物视为最重要的追寻目标,延伸至权力与权益的争夺,所以道德规范的界线似乎被模糊起来,原因是道德的根源本是来自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富裕的生活会让道德准绳定位于中产阶级之上,这也说明了道德的内容最终取决于经济与生活条件。所以对于物质的要求,绝对会影响到本身对道德观念的要求,因此,道德也可以被简单地概括为关于人性的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邪恶、诚实与欺诈、失信与守信、公正与偏见、谦逊与蛮横,正直与奸诈、诚恳与虚伪,以及原则与胡为。也即是如此,道德高尚的人一定奉公守法,遵守法律的人却未必是道德高尚者。
法律既然是基于道德的需求,自然与道德息息相关。从道德的观点来看,法律是道德意志的体现,也是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行事、生活、作业与交往的范畴,所以法律应该以道德作为其价值与规范的基础,同时法律也应该是宣导道德的手段之一。与此同时,法律也配合调整道德规范下个人的万不得已行为,也适当地管制了个人行为的动机与内心的活动,指示人们根据高尚、有道德与规矩的意图去生活与作息。所以,在法律下的管制,人们不得用暴力伤人、不能以欺诈手段谋夺利益、不可以危害到公共的安全,也不准以非法的方式去谋求利益、掠夺或侵占财物,这些都是道德品质的最起码的要求。
另一方面,通过法律管制塑造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有助于提升生活素质、个人品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缔造博爱、了解、友爱、互助、和谐、团结、合作与尊重的精神,促进社会融洽与紧密结合的关系,减少因冲突、摩擦、误解、猜疑、不满、争夺、纷争所引起的紧张状态。因此,尊重法律,维持本身固有的道德品质,都会让社会与国家能够快速迈向进步与繁荣,造福下一代的将来。
(15-8-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