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7, 2012

怕事是华人的心态 ?


华人社会的架构延续大中华文化的传承,拥有超过5千年的文化历史背景,深受儒、道、佛三大文化体系的影响,再加上数千年来的封建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今日华社的模式。华人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融合儒释道三位为一体的精神结构,而这个精神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因此,也同时把华人塑造成一个刻苦耐劳、忍辱负重、特强的忍耐性、极强的社交活动能力、随和的相处态度、强调自家关系的团结,以及堅韌不拔、百折不挠、堅韌不拔刻苦精神、能伸能屈的协调能力、创造事业与敬业责任感的民族。就因为如此,华人可以在得意时知道保持低调谦虚,这是儒家思想;在失意时会知命的承受,奉行道家的隐世与避世;到了绝望时更会希望通过佛家的教育而摆脱尘世烦恼的困扰。而在任何时候,华人都能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基础,这也是大中华文化的特点所在。

由于传统华人社会原本是以农业为主,因此亲缘结构逐渐形成社会的背脊。这也即是为什么先贤南来南洋,会将庙宇文化与乡团组织文化带来并在此发扬光大,主要就是为了照顾族人,敦宗睦族以达到守望相助,互惠互助,互相照顾的亲族联系。而基于这种亲缘的架构,又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就构成了仁义礼的礼治伦理体系,也形成了仁与孝道为道德基础,这是一种以亲族为基 础生活的礼治社会。遵循并透过诸如饮食、婚配、养生、送死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定的社会秩序与规范的进行生产及生活。

然而,虽然华人强调礼仪,注重仁义道德,讲究义气与义务,却在经过了数千年封建思想、帝制的王道统治、宿命论的听天由命、神怪迷信与信仰,加上残暴腐败与贪 污的官僚主义,貪官汙吏的横行霸道与天灾人祸的蹂躏,也让华族在不知不觉中将一些自我发展的心态塑造且养成习惯,久而久之影响了崇高人品的发展。人品是人的品质,人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人品与人格都是人在本身社会中的地位、声誉及作用的总和。一个人是否能得到众人的尊重,是否有良好的人缘,会否得到多数人的敬仰,全都与人品人格有关,可是如果华社里大多数的人是采取自我闭塞、孤立、我行我素,不介意让人尊重与否的态度,就会让华社有意无 意间招揽了一些对外族人自我孤立的心态,这种心态突现了华人怕事的心理。

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华社在一些事务的看法与处理,都是采取观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门前雪、冷淡与冷漠看待、闭门置身事外,甚至是隔岸观火的心态,过后却又成为事后孔明,大放马后炮。在许多事务 上,很多华人是怕事多也怕死、顾虑多参与少、闲话多且喜欢背后议论、妒贤嫉能多且喜爱背后攻击、自己不敢也不能做却又怕人做,种种的心态都突现了很多华人只敢背后讲,不敢站出来说话。有人大声说:宁愿站着死也不愿意跪着生,可是爆竹声一响,竟然以为是枪声而吓得屎滚尿流。这就难怪华社很多权益被蚕食,仍然 有人噤若寒蝉,顶多是在咖啡店多少嘟嚷几句,结果是不了了之。难道说,这就是华人安身立命的态度?以前先辈们双胁插刀的义气,去了那里啊?

(刊登于8-7-2012星期日《南洋商报》《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