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 2011

华社的历史

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在出席关丹永春会馆39周年联欢庆宴上曾经如此说过:有关华社的历史记载,多年来都未能达致公平、合理和“对得起华社历史真貌”的论述,他期望各造据理力争,确保这些历史今后得以还原与平衡,勿让一小撮存有种族极端思维的所谓“历史学者”来定论。


他强调,要探讨与评议“国家历史”这个大课题,应从民间各层面做起;尤其是在保持历史真实面和清晰度方面,通过群众共识和影响力来断定,总好过让一小撮存有种族极端思维的所谓历史学者或学家来论述。


这 位华总总会长认为,对先辈优良典范的尊敬、推崇、学习与发扬,对团体,以至社会和国家都一样 重要,包括各族在内的历史,都必须非常明确的记载与确认,代代贯彻,以认清历史真貌,在以史为鉴的意识形态下继续传承。他也说,精彩厚实的历史,必可同样 丰富组织、民族与国家人文、文化和素养。


保存史实还原历史


我 非常同意方总会长的意见,尤其是他认为要确保华社历史的还原与平衡;我更同意方总会长所说, 保存史实,应从民间各层面做起。华人移居来东南亚,尤其是移民来我国,已经是很早的事。从姚枬著的《马来亚华侨史纲要》一书中可以读到,自唐代末叶以迄五 代,华人流寓印尼苏岛者已很多,散居马来半岛者,也为数不少。华人自称为唐人就是一项口传证据,证明了华人的移民或许是始于唐代,甚至更早。


防被刻意篡改史实
然 而,《马来亚华侨史》的作者维特巴素博士则认为,14世纪马六甲王国成立后,华人的移居是会 比较规模化,而在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后,华人才存有永久居留的意念。但是截至17世纪,华人在马六甲的人口也不过三四百名。然而,由于这些史实由 于没有系统性的纪录,加上清末民初时革命的浪潮,不容许许多历史纪录的存在而被无意或刻意的毁掉,结果就只剩下推测与口传的历史而已。


华人移民社会时的骨干来自神庙文化,后来延伸至乡团会馆组织,接着是创办学校。通过这些神庙、乡团会馆与学校,华社扎根在这片土地里,我们才得以开枝散叶,茁壮成长。


于是,许多先贤南来移民的史实,走过的艰辛年代,挨过刻苦的岁月,前辈先贤披荆斩棘,篳路藍縷,历劫沧桑,竭诚奋斗,辛勤的开垦拓荒,协助我国在建国过程中,把一个个蛮烟瘴雨的炎荒,开拓为繁荣昌盛的城镇。


这些史实,如果没有被记录起来,或者被人有意存心篡改,或者刻意遗漏放弃,对曾经呕心沥血的前辈先贤,对历史的真实性都非常的不公道。本来这些史实都会有意与无意中被遗留在神庙、乡团会馆或是学校里。


然而,在战争的蹂躏,岁月的摧残中,这些历史纪录就被不幸被毁掉了。今天,许多史学家研究史实时,依然会到神庙会馆或学校内,甚至到坟山去找一些蛛丝马迹。


先辈为国贡献实证
过 去已矣未来却仍可追。过去的倘若能够当然也应该尽量去追回,今后的工作华社除了通过各种管 道,据理力争,把华社的历史纳入国家历史主流中,民间团体也要扮演监督的角色,防止有心人士刻意通过各种无良行径来篡改华社史实,避免华社历史因为让一小 撮存有种族极端思维的所谓历史学者或学家来论述而被有意篡改消除。


除此之外,民间团体也应该把正在发生的经过,以及过去先辈的奋斗史,通过创设文化馆、图书馆、阅读中心,或是出版纪念特刊、定期刊物、会讯等,原原本本的记载下来,让真实的史实能够真诚地被保留下来。


同时,民间团体可以通过各项的座谈会、讲座会、研讨会、对话会或戏剧等活动,让年轻人参与而对先辈产生敬佩仰慕的心,通过激发年轻人的参与兴趣,来培养民间团体接班人。


通 过这类有意义的活动,让前辈先贤为国家社会付出的心血,对建国历程的贡献,能够还原呈现在国 人的眼前。而能够负起这个使命者,显然的莫不就是华社背脊的民间组织,也就是神庙、乡团会馆与学校了。今时今日科技进步神速,器材也唾手可得,民间团体应 该在履行贯彻本身宗旨时,也肩负起保存历史的任务。


我们都热爱这个国家,通过还原的史实,就能证实我们也为这个国家流过汗血,也曾经在建国历程中贡献过,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家乡。


(刊登于2-9-2011星期五《南洋商报》《言论版》《焦点论衡》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