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 2013

华小合并的问题

十多年前的时候,当我还是笨珍校长联谊会的主席时,有某个州级的教育局官员突然联络我,要求我寻求说服董家教把笨珍县内某蚊型学校迁到新山县去的可能性。当时我却被一句“民族罪人”震慑住了,吓得连提都不敢提。局势的变化无常多端,后来迁校竟然成为维护与保住华小的最佳途径,这是当年谁也想不到的事情。

华小今天的两极化,城市学校急速爆满,缺乏学习空间与课室,一些华人密集的城镇却不能建设新的学校,而乡镇学校学生人数急降,蚊型学校更是面对没有学生来源的窘境。这种窘境也不一定是蚊型学校,一些大型的乡镇学校,也要面对学生人数萎缩的局面。这种局面,在一些两校都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情况,就往往就会引起了一些招生的纠纷。这种局势的变化,显然与人口老化、迁移与及生育率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看来华社无法解决这些面对的问题,就应该想办法不让原有的学校被合并被关闭。

柔佛州利民达教育基金会主席郑玉贤就建议,把共用一个校地的利民达一校跟利民达二校合并为一所更大型的小学。乍看之下,让人吓了一跳,因为,在华社大力反对合并蚊型学校大建议的时刻,这个建议确实让人大吃一惊。其实,郑先生是一番苦口婆心的呼吁,他是希望能将学生集中在其中一所学校,再把另一所迁往有需要华人密集的城镇。我倒认为,这是一个高瞻远瞩,值得考虑的建议。

我个人非常同意这位前村长的建议,就以笨珍市区来说,培群一校、二校与乐山都集中在一起,学生人数急速从大型降到小型,就算也是新村的北干那那的育民一校与二校,也从千人急速下降,从大型逐渐下降。两校一个屋檐的纠纷与竞争无可避免,倘若集中发展其中一所,将另一所迁往其他有需求的地方,不但能够保住学校的存在,可以集中发展学校,还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纷争与竞争。除此之外,更解决了有需求华人密集却不能建校,学生必须劳车顿舟到外地去求学,或是被逼就读马来学校。

在一些华人密集的城镇,要兴建一所新的华小谈何容易,既然不容易兴建,就要保留。然而,要保住一所华小也不简单,以过去的经历,关掉一所就是少掉一所。与其被关闭被合并,为何不预先迁往有需求的城镇,惠及莘莘学子?


(刊登于《南洋商报》1-10-2013《言论版》〈教育视窗>)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