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5, 2010

华联二校转全津事件

太平华联二校新校地“全津或半津”的纷争,在赞助人常年大会中表决,结果出席者以压倒性选择成为全津学校,而董事长林炳栋也即刻宣布辞职。姑不论林董事长的举动是否意气用事,或是应该被认为是负责任的作法,华联事件已经引起了华社各方的注意。由于全津或半津的课题是最近热门话题,华联事件当然会立刻引起了哗然,华社各阶层非常关注。我之前曾经写了关于全津或半津学校的文章,所以马上就有关心华教的朋友联络我,问我的意见。

之前我写的关于全津或半津学校的文章,主要在告诉大家全津与半津的不同,希望通过文章的呼吁,让华社与在朝在野政党配合争取取消这种区分,并没有要半津贴学校一窝蜂去献地申请成为全津贴学校的含意。当年我在龟咯港脚的耕文学校掌校,就曾经被通知获得建议把原属州政府TOL的校地献给教育部,以便成为全津贴学校。过后在与前董事长已故陈安辉以及当时家教协会主席陈树藩磋商后,拒绝了这项提议。当时的校地还是属于州政府的TOL临时性土地,本来从州政府献给联邦政府是天经地义的事,何况那块校地还是含有“侵占”政府地的因素存在。可是我们却拒绝了,主要的原因就是怕失去了主权,同时也怕日后被指责成为民族罪人。

我会如此说是因为笨珍就曾经在某校经历过改制时,华社普遍都把矛头指向某位闻人,言下之意都纷纷在指责他,说不应该接受改制之类。数十年之后,我在编写史实时访问了一些前辈,才知道原来当年这位闻人是在执行赞助人大会的议决案,接受改制是赞助人大会通过的议案,完全跟被指责的闻人没有关系。可能是这位闻人当时没有象林炳栋董事长一样辞去职位,结果数十年来都背负了莫须有的指责。

华联二校事件引发了纷争,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意见。赞成者显然认为成为全津贴学校,在硬体建设、维修与提升方面,可以得到政府全面的资助。反对者则认为或让董事会失去主权,而且全津贴学校也未必一定能够得到政府的全面资助。不管怎样,从两方面看来,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为了学校的发展,而这件事情主要的导线就是教育部门区分学校成为全津与半津所引起。这也说明了长久以来,存在我国教育制度中对华校发展与维修上有欠公平合理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明显的,赞成者希望政府能够全面发展与资助学校,这是天公地道的事情。华小是唯一还存在教育主流里的华文教育体系,自然应该受到公平的待遇。在主流教育中却仍须自己筹款建校,维修增设也必须靠自己,未免说不过去。这就象在一个家庭中,兄弟之间得不到父母公平合理的照顾,难免彼此之间会有不信任的猜疑。华校走的是坎坷路,这早已是华社习以为常的“特色”了。倘若全津或半津的区分是如董教总所说的法外之法,那么治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取消这种区分,公平合理对待每一所学校,这样才能够彻底解决华社的忧虑。持反对声浪者认为放弃校地恐失主权,说明了华社的忧虑。这种忧虑说明了华社对于政府在扶持华校上,还存在着疑问。这种疑问的程度,相信在之前前首相马哈迪的展望学校政策,以及不久前副揆兼教育部长的慕尤丁公开的表明政府是比较重视国民小学后,会更加的突出。

要成为全津贴学校不难,相信任何时候献出校地,教育部都一定会接受。可是,校地一献出去后要再重新取回主权,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依我的意见,事关重大时应该再三商议,三思以及反复考虑,避免作出了日后后悔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