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 2011

雪隆董联会的提案


雪隆华校董联会日前举行的代表大会,通过了6项提案。仔细阅读一下,多数是熟口熟面的提案,乍看之下,觉得怎样我国大部分董联会代表大会所提的提案,都几乎是同出一辙,没有新意?可是,深入思考,数十年来华校所面对的问题,似乎都还没有获得解决,致使各州的董联会不得不一而再三的重复把提案提了又提,同类的问题一直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让人无限噓。为什么我国独立超过半个世纪,明知道教育是建国之本,而华校也为我国培育了大批的人才,华小还是主流教育源流,却仍有一箩筐的问题未能解决?

华校在我国向来走的是坎坷路。先贤们南来落足定居,就已经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倘若以1819年在槟城建立的第一间私塾的五福书院算起,华教在我国已经有超过180年的历史。从一开始,先贤们就以私塾的方式,出钱出力,在会馆、神庙、宗祠或其他简陋的地方设立教育场所。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兴学之风在我国更强盛,致使华教出现欣欣向荣的盛况。当时,殖民政府推行的是英文至上主义,对于华文教育,当然是采取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自然不会给予资助,一切的费用还是由华社自己筹募。于是当时本地民间社会就有自动自发的募捐收税的制度来资助教育。到了1920年,殖民政府为了控制华校,强制华校必须在课程、行政与卫生等方面符合殖民政府的要求,乃实施学校注册法令,规定凡满10名学生的学校必须注册。1924年开始,殖民政府才以微不足道的款项津贴华校,所拨的数目,大概只占总开支的1.6%而已,其余的是由民间自行筹集。是时,华校的财务还是有赖董事会的筹募,至到许多教育法令诸如《1957年教育法令》与《1961年教育法令》的出现,政府逐步规定董事会的职权,董事会许多之前的权力逐渐被取代。到了改制过后,我国的华文教育,就只剩下小学留在政府津贴的主流中,华文中学除了接受改制之外,就是自立成为独立中学。

还可以留在教育主流的华小,显然还是得不到足够的资助。雪隆华校董联会的首个议案:“要求政府在第十大馬計劃下,制定根據人口需求興建各源流學校的機制,在新開發區規定足夠的華校保留校地,同時在指定的時間表內完成學校的興建。”与次个议案的“促請教育部對各源流學校的撥款一視同仁,按照學生人數比率編制公平的教育撥款預算,糾正各源流學校之間的撥款出現嚴重失衡的現象,同時取消政府學校與政府資助學校的偏差待遇。”主要是针对华校的建设。由于被区分成为全津贴与半津贴,很多华校都被摒弃于参与大马计划发展的门外,而且也在获得物资供应与维修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我认为华基政党与华社应该尽量争取政府取消全津贴与半津贴的区分,如此一来,所有学校将被一视同仁的对待,就不会部分的学校因为不公的区分而被摒弃于发展与建设的门外了。

雪隆华校董联会的第三个议案“要求政府從速承認華文獨中統考文憑,作為進入國立大學、申請獎學金、師訓及公職的資格之一,同時每年制度化撥款給獨中,協助獨中發展,為國家栽培更多人才。”合情合理。独立中学每年为我国培育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在我们开拓中国市场时显然比那些不谙中华文化者来得更强。这些人才也在世界各地大放异彩,是我国之光。是故,政府本来就应该把独中纳入教育主流,全面给予资助扶持与发展,為國家栽培更多人才,更何况统考文凭已经被许多外国大学所接受。本国不接受,似乎说不过去。倘若政府需要培育更多通晓中华文化的人才,可以到现在因为开放而崛起成为经济大国的中国去开发,为我国谋取更多外汇的利益,那承认統考文憑,把独立中学纳入教育主流,不但符合国家经济利益,也符合了首相提倡的一个马来西亚概念。

雪隆华校董联会的最后一个议案是每个关心教育人士都关注的问题。这个议案是:“要求教育部認真執行華小師資組的培訓計劃,根據學生增加趨勢錄取充足的師訓學員名額,以解決華小長年以來師資嚴重短缺的問題。”华校师资问题数十年来没有改善过。这在马来学校因为教师人数过剩而不得不送来华校的情况来说,更说不过去。华校师资缺乏的问题,常年累月无法解决,这对于把孩子送到华校的家长非常不公平,尤其是他们的孩子除了要让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临时教师来教导之外,还要面对经常因为临时教师的辞职而要接受替工老师的代课,往往在年中临时教师辞职去深造时,这些孩子就再也没有专门教导他们的老师了。我还记得之前有一位华人副教育部长曾经大言不惭的说,师资短缺的问题不是大问题,三年内就完全解决了。然而,到了今天,这个情况还是出现在许多董教会议中重点讨论棘手的问题。问题虽然不大,可是解决了没有?

我记得不久前有某位高官显达说,我国要在2020年达到先进国的地位,最少要有40%的青年大学毕业。这种说法证实了教育对建国的重要性。在师资常年累月的缺乏下,说程度与水准不会受到影响,我想没有人会相信吧。在我们天花乱坠的谈论各种建设,各种伟大的计划时,却把师资短缺的问题置之不理,任其每年继续而逐渐成为华校的一种“特色”,任由董家教每年必须筹募款项来资助聘请临时替工教师的费用,我想这种情况是不是有违首相的“以民为本、绩效为先”大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