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 2011

大笨珍峰腾庙


早期的华社核心组织是庙宇。先贤飘洋过海南渡,来到一个既陌生又生疏,且举目无亲的地方开辟新天地,总要先在当地建庙。这是因为先贤们希望藉着从家乡携带过来神明的护佑,可以让远离家乡浪迹异乡国土者可以求保平安,另一方面,也可以藉着神庙的存在来联络人在异乡,却有着血地缘性亲谊来自家乡的乡亲,可以相互照料关注,在生活上互相扶持。

历史学家们发现,华社移民社会的雏形,就是先从有了庙宇,然后再创设会馆,接着才开办学校,以家庭为基础,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这就是华社在我国形成的过程。而神庙里面供奉的神明,往往又能够区别当地居民是属于那一方言群的人士居多。从这方面,可以得到的结论的是庙宇并不单纯只是为了提供宗教膜拜场所,相反的有着敦睦在异乡生活的族群,团结互助与保卫群体,形成宛如一个小型的社会。也即如此,许多研究史实者都会从民间庙宇着手,而许多史实也确实隐藏于地方古老的庙宇里。

因此,早期先辈们创设神庙的意义显然的不全然只是宗教场所,实际上早已逐渐发展成为特定团体为达到政治目的应用工具。就经济的角度而言,神庙应隶属于服务业的类别。在文化上,则是功利思想的缩影。于是,庙宇的民间信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华人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它在先贤移民开发侨居地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在当地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峰腾庙是大笨珍最古老的庙宇,据所寻获资料显示,相信该庙是建于1893年或更早,庙龄确已超过百年,历史非常悠久。可是让人遗憾的是,庙内所存的资料不多,不能进一步说明该庙的详细历史。本文撰写时曾访问过本地让人敬仰已达耄耋之年九十高龄的耆宿郭可誉先生,以及陈玟达、陈贵祥、郭成坚与郑爱迪等人,可惜所获资料不多,唯从庙内悬挂的匾额上题字显示,该庙确实是历史非常的悠久。







究竟峰腾庙确实是在那一年创立,其创设目的是什么,由何人创办?由于无法寻获资料,也因为德高望重的长辈多不在人世,无法获得口头叙述,因此仍然是一个谜。辈份最崇高的耆宿郭可誉先生也因年岁过高无法记忆,因此也只能以推断来揣测,并希望能因而起着抛砖引玉的效应,可以把这座古庙的历史准确的记录下来。

峰腾庙的庙名从何而来,似乎已无法考察。在道教的庙宇里,有一对联“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占月浮”,或许与峰腾庙有关。此联是赵朴初所题,上联描绘日出之景。满天朝霞,五彩纷披,在迎接冉冉上升的红日。下联刻画云海之景,谓山峦在云海中奔腾,峰尖有如小舟,起伏荡漾。描绘非常形象化,也非常的生动。至于峰腾庙是不是出自此对联,仰或是当时先辈追思家乡的意念,就无可考察了。

峰腾庙在巴力依不拉钦有一片坟地,称为“广福义塚山”,其旁小路被命名为“Lorong Hong Teng”,顾名思义显然是“峰腾巷”的释音。而这片从大笨珍河岸延伸至巴力依不拉钦路,葬有约90座来自闽粤两省的先民,年代较久者是几座志有“丁卯年”“民国十六年”字样的墓石,显然是在1927年下葬者,迄今也已有80多年之久了。根据坟冢是从河岸旁开始向内延伸,说明了坟场的存在比巴力依不拉钦路的开发更长久。这片义山自1972年封山后就不再使用,而峰腾庙的理事会,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以及中元节七月十四日,都会到义山做春秋两祭。

 







 从“广福义塚山”的名称看来,峰腾庙确实当年闽粤两省的先民所创设。大笨珍与邻近的居民以闽南人与潮州人居多,也足可让人推断峰腾庙是由闽南与潮州先贤所创办。从该庙每年都热烈的庆祝元宵节,更可以进一步推断峰腾庙应该是由潮籍先贤所创。峰腾庙内供奉的主神是大伯公,其两侧为关帝公与观世音。让人比较好奇的是,一般上供奉大伯公的庙宇都以“宫”来称呼,都叫“伯公宫”(方言),而峰腾庙供奉大伯公却以“庙”为名;再者,一般上大伯公穿戴都以员外衣帽,峰腾庙的大伯公金身却头戴王冠,显然是王爷的装扮,其原因看来将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团了。
 
 
                   









      

如今坐落于大路旁,与培群独立中学隔邻的峰腾庙,除了每年进行春秋两祭的膜拜,每年的元宵节与农历十月十五日的谢港,也都举行膜拜仪式,让当地的居民,本外埠的善男信女参与,非常的热闹。除此之外,该庙也提供了安置灵位的场所,方便安置往生者的灵位。目前,峰腾庙正积极的筹募重建基金,建设大伯公庙与聚德堂骨灰阁,预计建设需款项叁百万令吉。在新庙落成后,相信必定成为当地的一个地标,也必定成为当地一个华社凝集力量的团结因素,为当地的华社文化与传统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