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2, 2010

蛇话与黑社会切口




近日读了李永球先生的《乞丐话和F Language》,不禁想起了童年时学到的“蛇话”。仔细读了李先生的文章,他提到的语言,正是我童年时在笨珍河口学到的“蛇话”。

笨珍位于南马柔佛州的西南岸,是个道地的渔村。穿过市中心蜿蜒的小笨珍河河口,是渔民们停泊渔船与上下渔产的码头。小的时候由于家住在河边,我很喜欢到河口来玩,童年时的游伴绝大部分也都会来河口,不是游泳就是来钓鱼,也因为这样常常与群聚在码头劳作的渔民混在一起,看他们作息,听他们大声粗犷的呼喝,竟成为我儿时的一种乐趣。虽然那已经是四、五十年前的事,这些记忆却永远成为我怀念的时光。以前笨珍河口的渔民大部分都是诏安人、福建人与潮州人,渔民们普遍上虽然是比较粗犷但性格豪迈,我们这群小孩常在那里玩,他们不但不排斥我们,还常常讲一些典故与传说给我们听,所以我们都很喜欢在课余的时候到河口去玩。在河口时听这些渔民讲东讲西的时候,偶尔就听他们用“蛇话”来讲一些比较私密的事时。开始时觉得很怪异,久而久之,在耳濡目染之下,我们这群小孩当然也都学会了“蛇话”。

我学到的蛇话有两种,一种与李先生所说的,在每一句后面都加了一个音节,而且也是都用“s”加上前面的韵母来发音,所以一句有5个音节的话变成10个音节,真正话的意义就在单数的音节里。笨珍一带的福建话的发音与北马不同,这是因为这里的福建话已经与诏安话跟潮州话混杂了。所以,比如说,福建话的“你要去那里?”在笨珍这一带的发音是“le ai ki ti dao?”,“蛇话”就变成:“le se ai sai ki si ti si dao sao?”这种蛇话是比较普遍。

我学到另一种更复杂的蛇话是3个音节,如上述的“你要去那里?”就变成:“le li si ai lai sai ki li si ti li si dao lao sao? 话的真正意义被加多了2个音节,而第二个音节是以“l”加上前面音节的韵母,然后再加上用“s”加上韵母的第三个音节。举例“wa”(福建话的“我”)就变成:“wa la sa”,“chia”(吃)就变成:“chia lia sia”,“mi”(面)就变成:“mi li si”。这种蛇话就比较复杂,讲的人通常都会说得很快,不过都会把第一个音节说得比较重。童年的时候,wa la sa, ni li si, yi li si (我你他)就成为我们常常挂在口头上的口头禅。

这种更复杂的蛇话,不说讲的人辛苦,听的人也很辛苦,要集中精神才听得到,可是以前的渔民们讲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好听。虽然我已经几十年没有讲蛇话,过后也不再听到有人在讲这种话,不过很肯定的是,这似乎是一种沿海一带渔民都在用的暗语。后来先父曾经告诉过我,蛇话其实是旧时中国大陆沿海一带黑社会的切口,也就是所谓的黑话,会叫着“蛇话”,因为听起来相当古怪曲折。李先生说是乞丐话,应该也是我在童年时学到的蛇话。这里我说的“蛇话”可不是中国大陆两广某些客家地区所说的蛇话(据资料说是畲话误称),而是曾经在笨珍河口渔民们流行讲的一种从福建穿插加多音节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