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2, 2010

纳入国小正课的母语班


教育部自2007年开始尝试在马来源流的国民小学里,增设在非正课时间时教导的华文或淡米尔文课。这项措施进行了3年,由2010年开始,华文及淡米尔文班将纳入国小正课。过去,国小要开办华文或淡米尔文班,至少须有15名学生的家长提出申请,而且上课时间通常只会在下课后或周末进行。从2010年开始,这个母语课程将被纳入正课里。教育部也毫不讳言地说,这两个取代现有在课外时间开设的学生母语班被纳入正课,是为了要吸引更多非马来学生入读国民学校。这是教育部在落实其教育发展总体计划(2006年-2010年)的目标,除了是要让国民型学校成为所有大马人首选的学校以外,也旨在促进各族的团结关系

在这项政策开始的时候,华社的担忧是现有的华校师资本来就不足,国小母语班成立后,华小师资会不会因为教育部将教师调往国小教导华文,而导致师资荒进一步恶化?实事说明,由于当时的母语班必须有15个以上的学生提出申请才会考虑开课,教育部在实施这项政策时,也同时培训有关的师资,而且根据教育总监丹斯里阿里慕丁的透露,全国各地的国民小学只是开设了350个华文班以及170个淡米尔班,其中大部分都在雪兰莪州、槟城州、霹雳州和柔佛州,所以影响不大。然而,明年母语班纳入正课,对华小将会有什么冲击?华社会有什么顾虑?对日后华小的发展有怎么样的影响?这倒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让人最担忧的莫过于华小里的师资荒会不会进一步恶化?虽然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已经一而再的声明,国小华文教师与华小华文教师的师资不同,前者是教导学生简单的华文,后者是教导学生较深的华文,因此国小教华文不会对华小教师的师资造成影响。他在其部落格里指出,教育部在2006年就有这项构思,惟当时无法进行是因为师资不足,而近年来教育部也培训了很多国小华文教师,因此师资方面尚可执行有关的措施。他认为,华文教师师资不足问题不能一瞬间获得解决,而在初步进行有关措施当儿,师资肯定是不足,这是需要阶段性解决问题。教育部在数年前实施国小教华、淡文科政策时,基于需要时间培训师资,因此才安排在非正课时间进行,目前一些国小已逐步把这两种语文纳入正课,所以明年会进一步扩大到全国国小。他同时也表示,家长也可选择要将儿女送入国小或华小就读,若家长要儿女受英文教育,但又想儿女懂得华文,那么他们可送儿女进入国小就读。对于这项措施,教总主席王超群也认为,教育部此举并不会影响到华小的发展。

华小与国小显然在教学媒介语、风格与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别,要选择进入国小,家长确实要有很大的勇气。《新海峡时报》星期刊曾报道部分家长认为学校不注重华文和淡米尔文、教师态度懒散、以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学校回教化而不愿让孩子入读国民学校。对于这些,教育总监也断然否认了一切,他扬言政府会采取各项措施提升实习教职员的素质,同时也将调升教职业的地位。他认为,这项加强国民型学校的措施旨在让人民分享共同的价值,并通过一个马来西亚精神结合多元文化的我国。打造一个让各族可以交融的教育场所,让孩子们从小就跟各族一起生活,互相了解,确实可以促进亲善和谐与交融。可是到了有一天,因为有华文课且又有很多的福利,很多现实的家长都纷纷把孩子送到国民小学时,谁敢保证华小还有存在的必要?虽然华教人士信心满满,认为不会影响到华小的发展,我可不那么想,因为我就曾目睹70年代末期开始,在南马的一股畸形的风气,很多家长纷纷花大笔的金钱,一窝蜂地把孩子送到新加坡受教育,让无辜的学子每天要在凌晨三四点就冒着风寒出发,要长期忍受在长堤塞车之苦,去融入当地的教育制度。我不知道这些学子后来有什么成就,但我知道,如果他们长期脱离了本地社会,在无法完成学业回来时,要融入本地社会的生活与工作的环境与文化,就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想,在决定孩子的教育与前途时,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